随着“大思政课堂”的深入推进,大观区区属各校共同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进一步提升大观思政教育水平,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传播安庆红色文化承载的当代价值和时代精神。
深刻又生动 本土资源融入思政课
大观区充分挖掘、整合、利用好小学道德与法治及语文、科学、数学等各学科教学中的思政教育资源,推进五育与思政元素融合。结合学校班队课、少先大队活动、升旗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等主题教育、德育类课程资源,让学生充分感受到家乡和祖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鲜脉搏。同时,大观区各中小学积极开辟第二课堂,利用本土红色教育基地、学校图书资料、主题教育网络精品资料等对学生进行道德与法治、党史知识、红色故事等宣传教育,传承红色精神,培养学生爱党爱国情怀。例如,安庆市高琦幼儿园各班教师根据本班孩子的年龄特点和实际发展情况,从不同的角度选择了多式多样的班本化课程,通过自己的特色课程对幼儿实施德育教育。
高琦幼儿园,是一所有着优良红色基因的园所。一直以来,大观区高琦幼儿园各班级利用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带领幼儿回顾历史、追寻红色记忆。“师幼共同瞻仰徐锡麟雕像、祭扫姜高琦烈士墓,缅怀先烈;到安庆市国防人防教育馆近距离感受国防力量;在黄镇生平事迹陈列馆中聆听黄镇将军的故事,接受革命传统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大观区高琦幼儿园党支部书记张敏介绍,通过常态化开展上述活动,让园内的全体师幼身临其境地感受家乡红色文化,聆听英雄背后的故事,体会幸福生活来之不易。
此外,大观区还建立了纵向跨学段、横向跨学科的交流研修机制,引导教师了解掌握不同年级和学段的课程目标、课程体系、课程内容等,提高整体教学能力和水平。德宽路第一小学挖掘小学语文课本中革命题材的课文,如《军神》《黄继光》《十六年前的回忆》等,让学生深切地感悟到这些革命先烈的崇高品质和动人故事,拉近他们与革命先烈心灵的距离。
“课程+实践”让思政课“活”起来
大观区各中小学以“课程+实践”为载体,构建科学的、个性化的活动课教学模式,促使学生会学、乐学、学会,在学习中提高思想认识和道德水平。
9月5日,大观区海口镇镇江村“守护江豚示范学校”——镇江小学的学生代表在大观区开展的守护“长江的微笑”志愿服务活动启动仪式上说:“江豚是‘长江里的微笑精灵’,老师给我普及了很多关于江豚的知识,长江江豚是长江流域的小型鲸类,是目前长江流域珍稀野生动物的特有物种之一,我深深感受到保护长江江豚,保护长江,就是保护人类自己。以后,我也要成为‘守护微笑’的小小代言人。”
海口中心学校镇江小学围绕着“长江大保护”开展了丰富多样的活动。“上半年,我们开展了‘长江大保护’主题阅读系列活动,通过阅读‘漂流’和红领巾广播站宣传江豚的相关常识和保护江豚的重要意义,进一步唤起学生关注江豚保护和长江生态环境。学生们领取了江豚书籍,认真阅读、听取讲解,详细地了解江豚的特征、生活习性、数量减少的原因。这些书籍以生动有趣的方式讲述了江豚的生活习性、成长环境以及面临的困境。在阅读过程中,学生们纷纷交流了自己的想法,表示要为保护江豚和长江生态环境贡献自己的力量,关注身边环境,树立生态保护责任意识,为长江保护做出贡献。”镇江小学校长鲍小龙说,学校将继续宣传保护长江生态环境的理念,向同学们宣传保护江豚的重要性;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呼吁更多的人加入长江生态环境保护的队伍中来。
家校协同画好思政教育“同心圆”
大观区通过建立健全家庭教育指导工作机制,充分发挥各方作用,形成家校共同体,推动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给予家庭教育科学的方法指导。高琦小学建立“家校资源库”,根据学校主题活动和家长特长,邀请家长走进学校,引导家长做孩子学习的榜样,携手开展好孩子的思政教育。
针对特殊情况学生或留守儿童,根据工作实际制定管理制度,开展线上、线下的家长会、家庭教育的培训学习、家庭教育心得等主题活动,拉近家校间的距离,架起家之间的桥梁,充分发挥家庭教育的魅力。大观区十里中心学校组建关爱留守(流动)儿童工作组,组建留守(流动)儿童家长QQ群、微信群、公众号。班级老师利用QQ群、微信群把育儿知识,教育方法及时推送,并开展互动。
秉持“有教育发生的地方,就有家长的参与”的课程开发理念,充分挖掘家长、社区、网络的教育资源,通过多种途径宣传党的教育方针和科学的教育理念,构建家校社网协同育人课程体系,形成全面育人的新格局。德宽路第一小学联合社区开展入户家访活动,深入了解家长对学校“双减”工作和课后服务的意见和建议。
此外,大观区还以“三会一课”为党建工作平台,拟定思政一体化建设方案,定期研究思政课建设工作,推动全员育人的聚合、融合与耦合。抓紧校长、书记等“关键少数”带头走进课堂推动思政课建设。高琦小学学校党支部书记、校长带头上思政课,为孩子们讲述高琦小学的由来和血衣亭的故事,引导学生发扬革命传统,振奋民族精神,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全媒体记者 付玉 通讯员 殷上普)